古文
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,終不解矣。
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;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、無賤、無長、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
嗟乎!師道之不傳也久矣!欲人之無惑也難矣!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;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。是故聖益聖,愚益愚,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!
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,非吾所謂傳其道、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
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;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問之,則曰: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」嗚呼!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。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
聖人無常師: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。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藝經傳,皆通習之,不拘於時,學於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師說》以貽之。
語譯
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。老師,是用來傳授道理,講授學業,解答疑難問題的。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 識和道理的,誰能沒有疑惑?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,那成為疑難的問題,終究不能解決。在我之前出生的人,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,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;在我之後出生的人,(如果)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。我學習的是知識,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?因此,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,無論年長年少,知識所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。
唉!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,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!古代的聖人,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,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;現在的一般人,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,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。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,愚人就更加愚昧。聖人能成為聖人的原因,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,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?
愛自己的孩子,選擇老師來教他。(但是)對於他自己,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,糊塗啊!那些教他讀書,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,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、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。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,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,小的方面(句讀)要學習,大的方面(解惑)卻丟棄,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。
巫醫,樂師及各種工匠,不以互相學習為恥。士大夫這類人中,說起老師、弟子的時候,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。問那些嘲笑者(嘲笑他的原因),他們就說:"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,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,(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?)以地位低的人為師,足以感到羞愧,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。"啊!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,由此就可以知道了。巫醫,奏樂之人,各類工匠,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,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。真是令人奇怪啊!
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,孔子曾經以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為師。郯子這一類人,他們的道德才能(當然)不如孔子。孔子說:"多人同行,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。"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,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,懂得道理有先有後,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,只是像這樣罷了。李氏的兒子李蟠,年紀十七歲,愛好古文,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,不受世俗的限制,向我學習。我讚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,寫了這篇《師說》來送給他。
《《師說》是香港中學文憑試(DSE)中文科卷一閱讀理解的12篇指定範文之一,作者韓愈(唐代散文家,屬「唐宋八大家」之一)。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,針對唐代社會「恥於師」的風氣,闡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,提倡尊師重道。以下是有關《師說》在DSE考試中的重點整理,幫助你溫習和應試:
1. **文章背景與主旨**
- **作者**:韓愈,唐代古文運動領袖,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,反對駢文,強調文章應載道。
- **寫作背景**:唐代中葉,士人受科舉制度及門第觀念影響,普遍「恥於師」,認為拜師有損身份。韓愈針對這一現象,撰寫《師說》強調從師學習的必要性,並批判社會陋習。
- **主旨**:論述「師」的定義與作用,提倡不論身份、年齡、地位,只要有道皆可為師,強調從師學習是傳承道統、提升學問的關鍵。文章批判「恥於師」的風氣,呼籲尊師重道。
- **文章結構**:
1. **首段**:點題,提出「師」的定義(「傳道受業解惑也」)及從師的必要性。
2. **第二段**:批判當時士大夫「恥於師」的陋習,通過對比古今,突出問題。
3. **第三段**:以孔子為例,論證從師無貴賤之分的道理。
4. **末段**:以李氏子蟠為例,讚揚其從師的態度,總結全文。
2. **DSE考核重點**
DSE中文卷一閱讀理解(佔分36%)會考核學生對《師說》的理解,包括以下方面:
- **語譯與字詞解釋**:考生需熟悉全文語譯及重點文言詞彙,如「傳道受業解惑」(傳授道理、教授學業、解答疑惑)、「恥於師」(以拜師為恥)、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」(有道理的地方就有老師)。
- **段落大意**:能歸納每段的核心內容,如首段定義「師」及從師的意義,第二段批判社會陋習。
- **論證手法**:
- **對比論證**:對比古人從師的態度與唐代士大夫的「恥於師」,突出問題嚴重性。
- **舉例論證**:以孔子從師(問禮於老子、學琴於師襄)證明「從師無貴賤」。
- **層遞論證**:從「師」的定義到批判陋習,再到正面論證,層層深入。
- **設問論證**:如「師不必賢於弟子,弟子不必不如師」,引導讀者思考師生關係。
- **修辭手法**:
- **排比**:如「傳道受業解惑也」「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」。
- **對偶**:如「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固先乎吾;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亦先乎吾」。
- **反問**:如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,斯之謂與?」
- **文章結構**:考核學生是否理解文章的邏輯結構,如開篇點題、批判現狀、正反論證、結尾呼應。
- **中心思想**:考生需明白韓愈提倡的「從師」理念,以及對古文運動的影響(以文載道)。
3. **常見題型**
- **字詞解釋**:如「‘惑’是甚麼意思?」(答:疑惑、困惑)。
- **語譯題**:要求翻譯指定句子,如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」。
- **段落大意**:歸納某段主旨或作用,如「第二段批判士大夫的作用是什麼?」(答:通過對比古今,突出「恥於師」的陋習)。
- **論證/修辭手法分析**:如「韓愈如何通過對比論證從師的重要性?」。
- **開放題**:如「韓愈在《師說》中表達了怎樣的師道觀?」或「你認為韓愈的從師觀念在現代教育中有何啟示?」。
4. **溫習建議**
- **掌握文言詞彙**:重點記憶常考詞彙(如「惑」「業」「道」)及句式(如「所以……也」表示「用來……的」)。
- **理解論證結構**:梳理文章的論點(從師的必要性)、論據(孔子事例)、論證方法,畫出思維導圖以加深理解。
- **注意考試變化**:確認最新DSE考試範文清單(目前《師說》為指定範文),因2021年曾因疫情調整範文。
5. **注意事項**
- **避免常見失分陷阱**:如誤解「師」的定義(不僅限於老師,還包括任何傳道之人),或忽略古今對比的批判意圖。
- **時間管理**:卷一時間緊迫,建議先快速閱讀問題,帶着目的閱讀文章,快速定位答案。
- **聯繫現代意義**:DSE常考《師說》的現實意義,考生需能將「從師」理念與現代教育(如終身學習、尊重知識)聯繫起來。